博物馆万花筒

知识图谱——博物馆的新生

2024年09月20日

01.jpg

 

 

关于数字时代的博物馆,不少嘉宾都在中欧美博物馆合作倡议·第四场对话中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数字人文的剧场化表达、创造力的量化、用管理学助力博物馆未来……南开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文博考古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张婧文提到了一个对于数字时代的博物馆不可或缺的概念——知识图谱。

 

 

张婧文完整演讲视频

 

1683年,牛津大学阿斯莫林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标志着现代博物馆的诞生。现代博物馆自诞生伊始就具有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功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已经逐渐被大家所广泛接受。

 

张婧文认为,“智慧博物馆”的关键就是文物知识的组织、聚合和关联,但就这一点,现在很多博物馆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和挑战:

- 数据内容组织——以自建数据库为主,数据孤岛现象明显
- 数据管理著录——缺乏对文物资源语义特征的深度描述
- 数据服务——资源关联不足、挖掘深度不够,缺少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于上述问题,博物馆知识图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什么是知识图谱?简单来说,知识图谱是人工智能在大数据环境中的应用,它将分散的、非结构化的信息转化为结构化的知识,并以图像的形式展示,不仅能用数据反映事件,还能反映出事件之间的联系。

 

就像张婧文提到的,博物馆要是真正想要做到让文物活起来,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做好文物知识生产模式的改革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目前,国内和国外已经有少部分的大中型博物馆开始建立文物知识图谱应用平台,或者尝试通过在展览和一些教育活动里引入知识图谱,为观众提供较为全面的知识服务和更优质的视觉体验。

 

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在Heritage Connector项目中,通过构建展品关联,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文物发现方式。

 

02.jpg

 

大英博物馆通过The Museum of the World项目,对部分的馆藏文物进行了时空可视化展示。

 

03.jpg

 

04.jpg

 

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数字人文”和“赶上春:江南文化数字专题”,把展览相关的时、地、人、事、物进行关联,这就大大拓宽了观众知识发现的兴趣,以及观众的认知视野。

 

05.jpg

 

敦煌研究院是通过对壁画图像信息进行语义描述和标注,构建了图像交互式数字叙事系统。

 

06.jpg

 

07.jpg

 

关于未来,张婧文提到,当前中国的博物馆数字化正从过去的“低精密度、低挖掘度”的弱科技供给走向“高精密度、高关联度”的强科技供给模式:

- 实现本领域甚至是跨领域的知识融通
- 达成多学科知识整合的、创新型的知识生产模式
- 提高公众对文物知识获取的体验感
- 提升博物馆文化创新和传播能力

这一切努力的目的,张婧文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使我们珍贵的文物在博物馆创新力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张婧文  南开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文博考古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同时担任南开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文博考古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她的研究方向是博物馆学和陶瓷考古,在国内外学术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基于知识图谱的博物馆文物价值挖掘和展示传播创新”,是她最近在科研方面关注的一个方向。

上一篇

返回上级